分享到 更多

蔡建泰|独立制表人的挑战

1970年01月01日   

 

蔡建泰|独立制表人的挑战

 

两岸三地的一些钟表相关媒体专栏常见到的钟表评论家Ted蔡建泰的文章,有些人则透过古董表来认识他。“玩家只有两种,一种为有钱又懂表的人,另一种则为有钱不懂表的人,” Ted说到底那差别还是在于专业知识。透过他的收藏经验,以及他与世界各地资深表迷密切互动的观察,Ted在此话表经⋯⋯

 

 蔡建泰|独立制表人的挑战

 

记得约莫四年前,曾经写过Laurent Ferrier这个独立品牌的开山作品Tourbillon腕表,这是一只令人惊艳的表款,当然我一直关注此品牌也是因为Laurent Ferrier父子的创作能力是令人值得期待的,他们推出了一款小三针的自动表款。

 

有人会认为一般表款的制做是否与前款Tourbillon有着相同用心的工序来完成其细节?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某回他们来访,我们在一场活动中见面时,曾经问过当时担任前品牌CEOMr.Olivier Muller,他告诉我:所有的Laurent Ferrier腕表,目前一年的产量约为200只,其中大多会花在手工修饰上大多的时间,在目前计划将希望能够提高产能,供应给许多等待的客户;但显然,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在腕表的细节上要求是更深入的,所以要加大产能上,我则提出稳定质量才是放眼未来的力量;我更期待每年都会有新表开发的计划,所以最后Mr.Olivier告诉我,他们接下来将还会有几款全新腕表目前正在开发当中测试,听完后,我真是更加的期待它们出现了!

 

Galet Micro-rotor Entre-Ponts这一个表款是Laurent Ferrier父子倾注全力去研究的一个迷人课题。此次腕表的开发也是在Fabrique du Temps的Michel Navas和Enrico Barbasini的支持下,开发出这款全新迷你自动陀的新机芯Cal.FBN 220.01,当我仔细凝视着这只新机芯,我可以看到这枚机芯确实是有着顶级手表该有的手工修饰细节一样不少,在机芯打磨上,起码PP的Cal.240相形下确实是逊色了许多,从外观来看其一,在精腻加工的机芯上他们是采用了最完美的手工制表传统;其二,桥板(bridges)上装饰有更细腻的Côtes de Genève图案,而主夹板(mail plate)上是环状纹饰;齿轮辐上的斜面,所有的螺帽也必须要经过手工一一打磨;摆轮夹板的内角是用手工来回打磨而成的,那漂亮的微型自动转子的夹板,也是采取手工打磨的喔。

 

此机芯设计上也改良了过去传统微型自动陀机芯所欠缺的,如在自动陀上是有一个固定的表桥来固定,并在轴心上加上大型的宝石盖,这是一个贴心的设计,很多人不了解,过去发展的类似机芯如PIAGET Cal.12P至Cal.1200P/1208P、PP Cal.240、UN Cal.69,它们在自动陀芯上都没有做到很完善的避震及轴芯保护,LF它们在此Cal.FBN 220.01机芯上已经做到了更好结构设计;而整体上链的效果, 在于单向上链的微型陀盘转子棘爪自动上链系统, 是固定于主夹板和微转子桥之间,使得它们不需要如过去那般的自动陀必需要转上许多圈来得到动能,这样的设计即使轻微的来回转动,都可以为机芯带来动能;当动能来到了擒纵系统,可以发现到它们使用了摆轮双重直击的硅制擒纵机构,故在摆幅上他们则采取了21,600/Hz,这点是为了什么,这只是为了更耐久精确的走时设计,摆幅高确实是更精确,但也无可避免轴芯的耗损速度加快,而这样中间值的摆幅设计,在数据来看是完美的!

 

我想如果常常爬文的顶级收藏腕表的朋友,你们应该会知道“这些年表厂为什么要使用科技材质”,这应该说是现代制表科技学上的一种突破,当然我们能够说:传统还是可以兼容并蓄的,你说不是吗?当这枚机芯的优点都集合在一起时,Laurent Ferrier他们父子俩将所面临的挑战便是在自动机芯有限的厚度和发条上链的高效率之间,必须要取得有效且准确的平衡点,你们知道吗?不单只有高单价的Tourbillon腕表出厂前需历经法国的贝桑松天文台“Besançon Observatory”严格的检测,这是一个严格的测试,当然在Galet Micro腕表也不例外,这就是独立制表品牌不同于商业集团品牌所花费的心思,同时也是对于质量上的严格要求,一直到出厂前是不曾放松的。

 

 

 

本文转载自《盛时》钟表杂志   第28期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最新RECOMMEND